撰文=李昀蓁
攝影=© Murai Osamu 村井修/李昀蓁
在繁忙的東京涉谷區有一座三角形塔狀建築靜靜佇立,沒有塗裝或磁磚裝飾,只有灰色的外觀,和一旁的公寓住宅特色迥異。這是日本知名建築師東孝光所設計的自家住宅「塔之家」。
二戰過後,都市居住空間匱乏,因而促成日本狹小住宅的發展,塔之家可以說是將狹小住宅概念落實的最極致作品。 它也在1995年與東孝光其他住宅作品,共同獲得日本建築學會獎,並被選定為日本近代文化活動的建築代表作品之一,是日本建築史上無人不知的一座房子。
在學生時期接觸日本建築史後,塔之家是我一直很想探訪的建築,這些年在日本的建築事務所工作,有了幾次進出塔之家的機會,聽了好多關於塔之家的故事。
建築師東孝光和太太來自大阪,1962年左右開始,因工作需要經常往返東京大阪。當時的東京也因為奧運,城市不斷的建設與發展,無論是市容還是城市建設,都有了很大的改變。幾年後,他們決定到擁有新樣貌的東京定居。東孝光先生曾經說「在都市的喧囂與混亂裡成長的我,接下來的人生也希望可以在都心裡感受都市的變化,思考、評論,然後守護著它。」他買下一塊可以通往奧運競技場,俗稱「奧林匹克路」上的一塊小角地,築起自己的房子。
塔之家有六層,土地面積卻只有六坪左右的大小,一層一室,都沒有門,樓梯串連了地下一層和樓上五層的所有空間。地下室是他最早的辦公室,一樓則是車庫及玄關入口。延著階梯往上爬,映入眼簾的是二樓的餐廚、客廳,挑高的天花板上裝飾著和風的燈飾,卻沒有一絲擁擠感。
三樓是廁所與浴室,還有個木製的浴缸,寒冷的冬天依舊能泡上熱水澡,四樓的主臥房裡擺著雙人床,從落地窗望出去,一旁的大樹隨風搖曳,是這裡獨有的風景。頂樓作為兒童房,也是房子裡唯一有陽台的房間,坐在窗邊閱讀,抬頭即可看到藍色的天空。
塔之家是由混凝土構築而成的承重牆結構(註),沒有其他的柱與樑。為了減輕一樓的重量,樓層越高牆壁就越薄。由於當時的混凝土技術、施工管理還未相當成熟,四樓主人房的天花板裡,還藏著當時工地職人所留下來的煙蒂,對於工地管理嚴謹的日本人來說,相當不可思議,但他們卻將它當成印記,留在塔之家裡。
數年後,他的女兒東利惠成了塔之家的新主人,她守護著爸爸的設計。「住進這個房子時,我才六歲,還是個孩子,對居住沒有概念,很快就適應了這樣的空間。」對她而言,一層一室和一般人的家沒有什麼不同,只是空間都向上疊起來而已。雖然沒有隔間,但依舊有視線的盲區,家人之間能保有緊密的關係,卻也保有隱私空間。她說:「每每父母上樓,他們逐漸清晰的腳步聲就像是敲門聲一樣。」我不斷想像著他們的生活,想像著如果換成是自己,將會有怎麼樣的日常情節呢?
隨著時間的流逝、城市的消長,塔之家的周邊也蓋起了許多高樓,雖然已不是一支獨秀的站在熱鬧都心裡,但因為充滿冒險性的設計、獨特的住宅空間、大膽的結構,從那個時代直到現今,都是令人探索不盡的迷人建築。
-塔之家
-東孝光
-1966
註:以「牆」為主要結構,撐起整棟建築物的建築工法。
*本文章刊登於「小日子 2018年7月號」一件事
Comments